关于学习
上大学以来,我的学习观念一直都在发生变化,我希望把这些想法一一分享出来。
言必称希腊
顺便说一下,在绝大多数高新技术领域,对于教科书的选择,我们能接受的下限是外文作者的中文翻译。尝试阅读所谓国内专家的专著只会让你的思维变得更为混乱。
上面这一段话出自:《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》做研究的兴趣
我初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,觉得非常有道理。当时我正在上大一第一学期的高数,感觉课本讲得非常抽象,怎么学都学不明白。
后面我在知乎上搜索“高等数学推荐教材”,里面推荐了《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》,我就找到了电子教材来看。
刚开始看《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》,觉得很新奇,编者把大脑里所有的思路,哪怕是一些和题目本身没有关系的东西,详尽地写了出来。这里面似乎没有高度凝练的句子,也没有哪一个字是让我无法理解的。我最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描述函数趋近无穷的情形的时候,能够用文字诠释出和我所想的一模一样的动态过程。从那以后,我就对《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》爱不释手。
似乎《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》里面说的是完全正确的。
后面我学其他学科,我都会尝试去找相对应的美国大学的教材。那时候的我觉得,美国人编的教材是最好的教材。
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,我不得不重新认真从头到尾去阅读课程教材,因为考试出题只会和课程教材相关。在重新阅读教材的过程中,我发现原本很难很抽象的知识,瞬间就变得很容易去理解。我对那些精简的文字的印象从原来的“这啥玩意儿”转变为“没有比这句话更好的描述”。因为我发现那些美国教材编的都太啰嗦太繁杂了,动不动就聊一些别的东西。
我对外国教科书信念产生了动摇。
后面我仔细想了一下,其实教科书本身只是一个工具,而不是目的。
学习就像是一个登山的过程,而这一座山有许多不同的路径,有的路径有脚就行,有的路径得用登山镐。教科书只是工具之一,除了教科书之外,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很多地方学习知识,比如说学长学姐写的笔记,视频网课,同学的讲解,等等。
把一本教科书奉为圭臬是不好的。不同的学习材料往往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决方案,而这些不同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之中,说不定刚好就有符合自己的。
所以,在通过教科书去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,应该关注的不是编者来自哪个国家,而应该是教科书的质量。
这里回到《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》里的观点,观点针对的是“高新技术领域”,而不是高等数学这些基础学科。我只是在借题发挥。目前我确实还没有接触到“高新技术领域”。
老师不教或者不讲原理,学院不开相关课程
以旋翼无人机的科研创新训练课为例,这是一门很吃“课外知识”的课程。
第一节正式课,每个小组要汇报自己对于本小组的项目的调研情况和分工安排。老师能给到的帮助少之又少,再加上大家都是第一次上“不靠专业课知识”的课程,刚开始调研也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对是错,在汇报的时候就暴露出非常多问题来。这个时候,老师就会开始长篇大论地给你逐个找出刚刚你汇报的错误。
此外,上科创课还要掌握一大堆老师根本没教过的知识,比如装Ubuntu系统,ROS,MATLAB,等等。
面对这么多超纲的内容,有的同学就开始抱怨了。
我也想抱怨,其实。
不过我们不能这么消极,对吧。首先,要明白的一点是,学校课堂里面学的东西大多数和找工作或者做项目没有什么联系。学校课堂里面一般只讲原理和简单的应用,在项目实践中,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和综合的,在紧急情况和没有必要理解原理情况下,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行。
有的方案不是现成的,需要自己去思考和设计,这时不免要学习一些新的东西。而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可能是不用去系统地学习的,只需要看一些教程,然后根据步骤一步一步地做就行。
我个人把这种“被迫的学习”视作一种机遇,因为如果不是要解决这些问题,我也不会去寻找和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。根据我个人经验,这些学习到的新知识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派上用场。
我也希望大家尽可能去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说个个人感受,我实在是受够了被问一些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。
我个人是不指望能在专业课上学到很有用的东西的。
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,超兽战士的异能量也绝不会超过他内心的信念
以前的我觉得学习必须一步一步来,如果当前部分的知识点看不懂,就必须死磕。
这样做其实浪费了很多时间,直到我想起以前在高二在B站上看到的《超兽武装》中的这句话:“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,超兽战士的异能量也绝不会超过他内心的信念。”
当你还在纠结前半句话是什么意思的时候,超兽战士已经领悟到后半句话然后去薄纱boss了。
除了这种“按流程”的固执之外,我曾经还认为,在学完了基础知识之后,课后习题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出来,不然直接看答案的话就说明自己没有把基础巩固好。
渐渐地,我发现老师课上讲的和课后习题完全不是同一个维度,鲜有课程是让我觉得上完课就知道课后习题是怎么做的。我放弃了所谓的“独立思考”的信念,因为不看答案的话,想一整天都想不出来答案的思路。
其实,看答案本身也是一种学习。
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观点“题目是否是自己独立做出来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内化答案”。
我在跟着代码随想录的算法训练营去力扣上刷题时,遇到很多都是不可能自己独立想出解决方案的题目。举个非常经典的例子,142. 环形链表II,代码随想录中给出的最佳做法不涉及任何超纲知识,比如说哈希表,全都是很简单的操作,但是很多人都说不看过答案根本想不到这种做法。
就像是打单机游戏一样,如果一个boss卡你卡了很久,你当然会想到可以去看别人的攻略视频。所以,不要害怕答案夺走自己的“独立思考”,从答案中学习也是学习。